星期日, 26 1 月, 2025

失智症前兆有哪些?了解10大失智症初期症狀、預防與治療方法

Share

失智症前兆、失智症症狀有哪些?不同失智症類型差在哪?精神益生菌可以預防失智症、延緩失智嗎?本文將說明什麼是失智症、可能的失智症原因、失智症照顧應注意哪些重點,並提供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幫助你及早治療。

一、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為何?

曾執導過多部經典作品的國際級導演侯孝賢,2023 年傳出罹患失智症,將退休不再執導電影,引起影壇震驚。究竟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的區別是什麼?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不只會影響到記憶力,還會影響其他部分的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計算力、判斷力、注意力、空間感、抽象思考能力等等均會出現退化的情形,同時還可能出現妄想、幻覺、個性改變、干擾行為等。

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都會誤以為患者的異常情形只是正常老化,因此並未及時就醫;但若出現以下失智症的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釐清原因,以獲得適切的照護。

正常老化與失智症區別
正常老化• 可能會突然忘記某件事,但事後會想起來。
• 若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
• 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
• 偶爾會忘詞。
失智症• 會完全忘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且事後不會想起來。
• 若做記憶測試,會無法記住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做過測試。
• 會逐漸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
• 說話會中斷或用其他詞彙替代。

二、失智症類型有哪些?不同類型失智症原因一樣嗎?

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部神經元出現病變,導致處理訊息能力出現障礙,因而造成各種認知功能衰退,甚至完全喪失、影響日常生活。依照引發腦部病變的原因,又可以分為退化性、血管性和可逆性失智症,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會同時存在 2 種或以上的病因,如阿茲海默症(退化性失智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並存。

(一)退化性失智症

罹患退化性失智症的病人,腦部都會出現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因而引起病變的情況。退化性失智症最常見的類別,有阿茲海默症、額顱葉型失智症和路易氏體失智症,其中以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占最大宗。

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退化的歷程是不可逆的,臨床病程約 8~10年。阿茲海默症初期以海馬迴受到侵犯為主,當患者往生後,解剖其腦部時會發現有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

阿茲海默症早期病徵最明顯的就是記憶力衰退,比如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困難,合併有認知功能、行為或性格改變。

額顳葉型失智症

額顱葉型失智症發病年齡較年輕,多為 50~70 歲之間發病,其腦部障礙以額葉或顱業受侵犯為主。額顱葉型失智症早期病徵有 2 種可能,一種是無法調整的性格改變,以致出現不適切的行為反應及活動,另一種是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的現象。

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是所有退化性失智症中第二常見的類型,患者多在 70 歲以後才發病,早期病徵包括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且無法解釋地跌倒現象;此外,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也可能出現明顯的精神症狀,如鮮明的幻覺、亂踢或揮打、睡眠時大叫、情緒不穩等情形。

(二)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是退化型失智症之後,第二常見的失智症類別,其成因為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智力衰退。

血管性失智症的病徵包括認知功能出現起伏或突然退化,早期病徵有動作緩慢、步態不穩、反應遲緩、容易跌倒等症狀,有時還會出現情緒及人格變化,如情緒起伏激烈、變得憂鬱等情形。

(三)可逆性失智症

可逆性失智症是指經過治療後,有機會可以恢復的失智症類別,這類失智症的成因眾多,包含:

  • 缺乏維他命 B12、葉黃素等營養素
  • 腦部創傷、腦部腫瘤、常壓性水腦症等顱內病灶
  • 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電解質不平衡等新陳代謝異常
  • 梅毒、愛滋病等中樞神經系統被感染
  • 濫用藥物
  • 甲狀腺功能低下或電解質不平衡等新陳代謝異常
  • 梅毒、愛滋病等中樞神經系統被感染,或是因濫用藥物、酗酒導致中毒

相較於不可逆的失智症,可逆性失智症往往有更明確的病因,及早發現、積極治療,以利恢復原本的生活。

三、失智症前兆有哪些?出現這 10 大失智症症狀勿輕忽!

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因人而異,不過最初通常是由短期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開始;以下是 10 種常見的失智前兆,若是有出現下列這些失智症初期症狀,可能就表示你已經罹患失智症,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師進行進一步診斷。

失智症 10 大前兆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1:記憶力衰退影響生活

儘管正常老化也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的問題,但是若出現下列這些情況,就可能是失智前兆,需要特別注意:

  • 重複詢問相同問題
  • 忘記重要的約會或事件
  • 總是記不起來讀過、聽過的事情
  • 越來越需要輔助工具幫助自己,如電子行事曆、提醒便條紙,甚至需要別人一再提醒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2:計畫或解決事情有困難

失智症患者會逐漸喪失正常規畫事情的能力,或無法按照計畫行事,比如無法自己規畫出門到超市買菜的行程,或是按照食譜做菜。此外,若是逐漸開始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或是失去使用日常用具的能力,如洗衣機、烤箱等,也可能是失智症前兆。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若是開始忘記平時常去的地方怎麼走、忘記怎麼回家,或是出門時經常忘記應該帶的東西、原本相當擅長的事情突然變得不順手,比如原本很擅長下棋,卻逐漸開始忘記規則,或是技巧大幅減退,可能已經罹患失智症。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失智症另一個徵兆,就是對於時間和空間的認知出現障礙,無法辨別現在是幾月幾日、星期幾,或是分不清楚自己現在在什麼地點,嚴重時甚至可能分不清楚現實和夢境的區別,或是失去現實感;把電視裡的世界當成現實。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5:出現臉盲、色盲、平衡感失調等情況

若是開始出現記不起別人的臉、名字和臉對不上,或是顏色變得模糊、看不清楚,甚至常常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這時就極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徵兆,而不只是單純因為老化而造成的記憶或視力衰退,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6: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

失智症患會出現可用的詞彙減少的情形,因此常常會把一個東西講成另一個東西,比如把時鐘說成手錶,且不會發現自己說錯了;此外,失智症患者日常的言語表達或書寫也會出現困難。因此如果出現混用、誤用詞彙,或是日常溝通出現障礙,就有可能是失智症。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7:不適當行為

失智症患者會刻意把東西放在不尋常的地方,或是容易遺漏東西,卻沒有辦法回頭去找、完全想不起來自己把這些東西放到哪裡去,事後卻認為是別人偷走或藏起來;或是重複進行某個動作、重複問同一個問題。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失智症患者還會出現判斷力變差或減弱的問題,比如原本很愛乾淨的人卻突然變得很髒亂,或是原本很善於理財的人,卻出現可以輕易避免的判斷錯誤,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9:不參與社交活動

失智症患者另外一個早期行為,就是原本喜愛社交的人,可能會突然變得不喜歡參與團隊活動、不喜歡社交場合,或是不願意在和原本的朋友保持聯繫。

失智症前兆/初期症狀 10:情緒與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患者在罹患失智症後,情緒與個性都會產生改變,情緒起伏會比以前更大,變得更加暴躁、易怒,個性也可能變得多疑、猜忌。

四、出現老人癡呆前兆嗎?快參考失智症自我檢測量表

過往自閉症診斷,除了根據心智評估量表進行評估、觀察臨床上認知功能的退化情形之外,還會檢測腦脊髓液中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的含量、正子造影(PET)和腦部核磁造影等。

不過近期醫學界發現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的異常累積,早在腦萎縮、甚至出現失智症症狀之前就已經發生,因此越來越多院所引進相關技術,透過簡單的抽血,及早偵測體內是否有異常的蛋白質堆積。

至於一般民眾若是想快速確認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懷疑家中親友罹患失智症,也可以透過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的 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快速評估是否有自閉症前兆:

項目是,有改變否,無改變不知道
判斷力出現困難,如經常落入圈套或騙局,或是無法下合理的決定。
對活動或興趣的嗜好降低。
會重複相同問題與陳述。
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與設備,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微波爐、遙控器時會出現困難。
忘記正確的年份與月份。
難以處理複查的財物,如無法兼顧個人與家庭的收支平衡。
難以記住約定的時間。
在思考與記憶上出現問題。

完成上面量表後,民眾可以前往失智症協會官網查看各項目說明與檢測結果;若是上面量表有 2 題或超過 2 題的答案為「是,有改變」時,建議受試者接受醫師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 以上量表僅供初步篩檢,不代表正式診斷;若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

五、遇到失智症怎麼辦?預防失智症、延緩失智方法一次看

(一)如何預防失智症

目前真正造成失智症的成因仍不清楚,任何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並不僅侷限於老人而已。不過具體來說,人們在生活中仍然可以盡量避開可能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藉此預防失智症。

世界衛生組織 2017 年就曾指出,除了年齡以外,還有 12 大危險因子,可能會導致失智症[1]

  • 缺乏教育
  • 缺乏運動
  • 肥胖
  • 飲食不均衡
  • 聽力損失
  • 頭部外傷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飲酒過量
  • 吸菸
  • 中年憂鬱
  • 認知活動不足

大腦會在人體進入深度睡眠時,會清除腦神經中的廢棄物,而研究結果表明,睡眠呼吸障礙、睡眠覺醒(睡到一半醒來無法再入睡)、淺眠等睡眠品質問題,可能會中斷此清除過程,使廢棄物持續堆積,進而增加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因此若是缺乏足夠的睡眠,就可能讓廢棄物持續堆積,最後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功能。[6]

另外,最新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一倍以上有關[2]。此外,腸道中以大腸桿菌為首的腸道菌族群會製造類澱粉酶,以增加菌叢自身的穩固性、減少被人體免疫系統攻擊消滅的機會;但是過量的腸道菌類澱粉酶卻會引發全身性免疫系統的活化,連帶增強大腦神經細胞的類澱粉酶製造與沉積,造成阿茲海默症風險的提升[3]

因此想要預防失智症,建議可以從改善腸道健康著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活化腦部、避開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以此來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以下提供 3 種不同的方法參考,讓你透過日常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失智症。

  1. 從飲食著手

透過平日做好飲食控管,攝取足量的蔬果和蛋白質,盡量減少含糖、鹽、飽和脂肪的食物,改攝取天然澱粉類食物如馬鈴薯、地瓜,以及確保每日喝 6~8 杯水,幫助預防失智症。

除此之外,預防失智症飲食方針也可多攝取益生菌,或參考地中海型飲食,少吃紅肉、多吃穀物、蔬菜、水果、雞肉、堅果、魚、橄欖油和其他健康油品。

  1. 規律運動

運動除了能幫助心血管運作及循環,還能讓血液和氧氣流進大腦。建議平時盡量不要久坐,應保持每週嘗試 3 次以上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散步、騎單車、游泳,或是強化肌力的運動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

  1. 參加強化心智的活動

平時多參與強化心智、運用腦力的活動、參與能預防失智症遊戲如玩拼圖或紙牌等需要動腦的遊戲,或是讀書、寫作,以及多參與社交活動、多和親友聯繫,這些行為都有助於活絡大腦,讓腦部能夠維持運作,幫助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

(二)失智症有辦法治療嗎?益生菌可能成為新希望

目前對於不可逆型的失智症,並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僅能透過藥物治療搭配認知訓練、懷舊訓練等非藥物治療的方式,想辦法維持患者的生活自主能力和生活品質。

至於可逆型失智症,如腦中風、硬腦膜下出血,或是因為缺乏維生素 B12 等因素所導致的失智症,在針對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進行治療後,就有機會改善、甚至治癒失智症。

此外,腸道和大腦之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植物益生菌 PS128 則具有治療失智症和其他腦神經疾病的潛力[4],因此透過益生菌改善腸道健康,未來也可能成為治癒失智症的新希望。

六、家有失智症患者怎麼辦?失智症照顧重點看這邊

失智症照顧重點

照護失智症患者是相當大的挑戰,原本熟悉的家人在罹患失智症後,隨著病程的進展,可能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性格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改變。究竟照護失智者,該注意哪些重點?以下列出 6 點,幫助你共同守護罹病家人的安全與健康:

  1. 營造安全的居家環境:由於腦部功能退化,罹患失智症後,跌倒、受傷的風險就會加大。建議照護者可以改善居家環境,透過加裝扶手、保持地板乾燥等措施,降低患者在家中跌倒、受傷的風險。
  1.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建議照護者可以將日常生活中每日固定進行的活動,都安排在固定的時段,讓病人建立身體活動的習慣。
  1. 聽從醫囑追蹤治療:若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或是出現失智症前兆,務必要帶長輩去看醫生,配合醫生醫囑治療、用藥,並定期追蹤檢查;切莫聽信來路不明的謠言或廣告,藉由保健食品或來路不明的偏方試圖治癒或延緩失智症病情。
  1. 增加社會接觸:罹患失智症患者在初期階段,仍能夠保有基本的行動能力,此時家屬可以盡量帶長輩參與運動、繪畫課程或藝術治療等活動,或是多和社區的其他居民接觸、互動,如此除了能夠幫助延緩失智症病情,也能幫助長輩和外界建立聯繫。
  1. 多鼓勵、少責備:失智症長輩面對自己逐漸失去行為能力,本身也容易產生無力、挫折感或失去自信,因此照料失智症長輩時,除了帶長輩就醫治療、定期檢查外,更重要的是給予溫暖的陪伴;當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忘記事情或做錯事時,應多用正向、鼓勵的言語和長輩對話。
  1. 提供記憶刺激:日常照料失智症患者時,可以盡量在患者日常的活動空間中,放置個人物品或照片,提供記憶刺激,增加失智症患者對於過去生活的記憶。

七、失智症患者新契機?研究證實精神益生菌具潛力

儘管不可逆失智症目前仍然沒有藥物可以治癒,僅能延緩、控制病情的進展,不過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腦部和腸胃之間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改善腸道健康,可能對於幫助控制或預防神經性疾病,如自閉症、帕金森氏症有所助益。特別是精神益生菌 PS23 和 PS128,在多項研究中皆展現出對於腦部健康、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以及失智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潛在正面影響。

BNDF 是維持神經元健康及促進神經元生成的重要因子,也是維持學習、記憶及整體腦部功能的關鍵。精神益生菌可以透過調節腸道菌群來影響腦部的化學反應,並有可能增加腦部 BDNF 的生成[5];透過補充特定菌株的精神益生菌,能夠提高 BDNF 的水平,進而幫助改善認知功能及情緒狀態[6]

除此之外,根據研究指出,精神益生菌  PS23 能有效延緩因年齡增長引發的認知衰退。補充 PS23 後,動物的記憶力提升、焦慮行為減少,顯示 PS23 能調節腸道菌群,並透過腸腦軸的影響,降低大腦中的炎症和氧化壓力​,改善認知功能衰退[7]。而另一種精神益生菌 PS128 則能調節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經傳遞物質,並透過調節腸腦軸,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情緒狀態以及生活品質​[8]

隨著益生菌和腦神經關係的研究越來越多,未來精神益生菌也相當有可能成為預防、甚至治癒失智症的新契機。

想了解更多 PS128 的資訊嗎?立即到 Probiotic Lab  查閱,並點擊下方按鈕訂閱電子報掌握最新消息!

參考資料:

[1]:世界衛生組織 Draft global action plan on th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dementia

[2]:Zhang B, Wang HE, Bai YM, Tsai SJ, Su TP, Chen TJ, Wang YP, Chen M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ementia risk: a nationwide longitudinal study. Gut. 2021 Jan;70(1):85-91. doi: 10.1136/gutjnl-2020-320789. Epub 2020 Jun 23. PMID: 32576641.

[3]:Link betwee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gut microbiota is confirmed,Université de Genève,Science Daily,November 13, 2020

[4]:Liu YW, Liu WH, Wu CC, Juan YC, Wu YC, Tsai HP, Wang S, Tsai YC.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in early life-stressed and naïve adult mice. Brain Res. 2016 Jan 15;1631:1-12. doi: 10.1016/j.brainres.2015.11.018. Epub 2015 Nov 24. PMID: 26620542.

[5]:Bercik P, Denou E, Collins J, Jackson W, Lu J, Jury J, Deng Y, Blennerhassett P, Macri J, McCoy KD, Verdu EF, Collins SM.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ffect central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 and behavior in mice. Gastroenterology. 2011 Aug;141(2):599-609, 609.e1-3. doi: 10.1053/j.gastro.2011.04.052. Epub 2011 Apr 30. PMID: 21683077.

[6]:Kobayashi Y, Kuhara T, Oki M, Xiao JZ. Effects of Bifidobacterium breve A1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older adults with memory complaint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Benef Microbes. 2019 May 28;10(5):511-520. doi: 10.3920/BM2018.0170. Epub 2019 May 15. PMID: 31090457.

[7]:Cheng LH, Chou PY, Hou AT, Huang CL, Shiu WL, Wang S.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PS23 improves cognitive deficits via modulating the hippocampal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n D-galactose-induced aging mice. Food Funct. 2022 May 10;13(9):5240-5251. doi: 10.1039/d2fo00165a. PMID: 35438699.

[8]:Lu CS, Chang HC, Weng YH, Chen CC, Kuo YS, Tsai YC. The Add-On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Pilot Study. Front Nutr. 2021 Jun 30;8:650053. doi: 10.3389/fnut.2021.650053. PMID: 34277679; PMCID: PMC8277995.

只差一步驟!輸入Email就能輕鬆訂閱

很高興你喜歡我們提供的健康資訊,也歡迎你訂閱Probiotic Lab益生菌新革命網站!若有更新文章,我們都會以EDM信件第一時間通知,你將不會錯過所有益生菌和健康有關的大小事!

Probiotic Lab
Probiotic Lab
Probiotic Lab是一個益生菌科學知識平台,帶領大家認識益生菌與身體的奧秘,同時提供全球益生菌最新研究及在醫學上的應用。在這裡您可以找到全面的益生菌健康知識,最新研究及如何幫助遠離疾病,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Loc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