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 月, 2025

帕金森氏症剛開始有哪些前兆?一文看懂早期病徵和治療方式

Share

帕金森氏症剛開始可能有肌肉震顫、緊繃、手抖等前兆,本文將介紹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並說明帕金森氏症惡化速度,解答你對於帕金森氏症前兆有哪些、可以活多久等問題,最後提供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幫助你及早發現問題!

一、帕金森氏症是什麼?為什麼會得帕金森氏症?

(一)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也經常被翻譯為巴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為 50~60 歲,是一種漸進式中樞神經退化疾病,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並導致患者出現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減退和布態異常,且這些症狀會隨著時間不斷惡化。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成因是因為大腦中黑質的多巴胺神經元逐漸退化和死亡。黑質是大腦基底核的其中一個區域,負責生成多巴胺;隨著這些神經元的死亡,就會導致腦中多巴胺水平下降,進而影響到基底核的功能,特別是影響運動控制,進而使得帕金森氏症患者出現震顫、肌肉僵硬、動作遲緩等運動障礙的症狀。

(二)帕金森氏症會遺傳嗎?解密 4 大帕金森氏症原因

目前造成多巴胺神經退化的原因仍然不明,除了基因以外,還有許多因素也都會影響大腦的多巴胺濃度。常見 4 種帕金森氏症的原因如下:

  • 頭部創傷:頭部創傷和無意識昏迷都會提高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若曾經無意識昏迷超過 5 分鐘,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更會提高 2 倍[1]
  • 年齡老化: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多巴胺神經細胞的數量也會慢慢減少,導致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增加。
  • 環境因素:若是長期持續接觸農藥、重金屬或除草劑,同樣也會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 家族遺傳:除了偶發性帕金森氏症以外,由單基因突變引起的帕金森氏症也可能在家族中遺傳。這些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會導致多巴胺神經元退化,進而引發帕金森氏症。

二、帕金森氏症剛開始有哪些徵兆?這些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別輕忽!

(一)帕金森氏症症狀有哪些?

帕金森氏症從病發初期到末期,會逐步喪失行為能力,甚至由於神經傳導系統受影響,還可能出現憂鬱等心理症狀。以下列出帕金森氏症初期、中期和末期常出現的症狀,提醒您若是發現身邊家人出現類似症狀,最好趕快帶家人前往醫院診治。

帕金森氏症前兆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

  • 肌肉震颤:手抖和不自主的肌肉震顫、抖動,是帕金森氏症初期最普遍的症狀,患者在身體靜止不動時,會不自主地抖動。
  • 姿勢異常:受到腦部多巴胺分泌不足影響,帕金森氏症患者動作啟動會變得較為困難,身體會因此往前傾,膝關節、髖關節也會變得較為彎曲。
  •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緊繃、僵硬,導致肩頸、手臂痠痛,同時影響原先的運動能力。
  • 行動遲緩:由於肌肉的運作受腦部異常影響,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會變慢,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如起床、刷牙等行為也會變得困難。

帕金森氏症中期症狀:

  • 平衡異常、易摔倒:隨著腦部異常對於肌肉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步態異常、小碎步的情況會越來越明顯,摔倒的機率也會變高。
  • 吞嚥障礙:由於肌肉控制能力受腦部病變影響,中軸肌肉的活動性變差,帕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較難吞嚥食物的情況。
  • 憂鬱或焦慮:由於神經傳導系統受損,有些帕金森氏症患者也會出現憂鬱症狀。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 姿勢不穩:到帕金森氏症末期,患者已經無法保持穩定的姿勢。
  • 認知障礙:患者會出現嚴重的認知障礙,記憶力也會大幅下降。
  • 疲倦、無力:患者容易感到疲憊、無力,合併心理症狀則可能會反覆出現自殺的念頭,或認為自己缺乏價值。
  • 行動障礙:行動能力大幅退化,無法自行移動,需要長期臥床或依靠輪椅。

除了按照初期、中期、末期的方式進行分類以外,臨床評估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情時,也會使用宏恩亞爾分級法來評估病患的障礙級別。

宏恩亞爾分級表是由 Margaret Hoehn 和Melvin Yahr 於 1967 年發表於美國 Neurology 刊物上的一種分類方法,針對患者行動能力受損的程度分為 5 期,第一期最輕微、第五期行動能力受損最嚴重。

階段症狀
第一期(約前期)單側肢體顫抖,可觀察手部是否有不自然的抖動狀況,以及是否出現手部精細動作變得較為笨拙、僵硬的情形。
第二期由原本僅單側肢體有症狀,擴展至兩側肢體皆有症狀,且行走時會出現軀體及雙下肢較僵直、遲緩的情形。第二期帕金森氏症患者仍有基本的行動能力,可以正常地獨立生活。
第三期(約中期)到了第三期,患者的身體會開始出現平衡障礙,走路和日常動作都會受到影響,行動會變得較為緩慢。
第四期到了第四期,患者基本上已無法獨立行動,行走時步伐相當不穩,需要他人攙扶才有辦法走動,且日常生活皆需他人協助。
第五期(約末期)到了帕金森氏症末期,患者已失去行動能力,需要完全臥床或是依賴輪椅,完全無法行走,因而容易產生褥瘡、肺炎、營養不良等情形。
典型的帕金森氏症症狀,包括缺乏平衡感、走路不穩、運動功能受到影響等

(二)帕金森氏症惡化速度快嗎?可以延緩病症導致的退化嗎?

帕金森氏症目前仍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一旦發病,只能依靠藥物治療或手術來延緩病程。至於帕金森氏症的惡化速度,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病患從發病到末期僅需 3 年,不過也有些病人的病程較長,要經過 30 年才會由初期惡化至末期,目前沒有任何人或技術,能夠確認帕金森氏症的惡化速度到底有多快。

若是想要減緩帕金森氏症患者因為病症所導致的退化現象,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適度的運動,以及改善日常飲食,如補充益生菌、高纖飲食等方面著手,以保持身體健康和心情穩定。

三、出現帕金森氏症前兆?快用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快速評估

帕金森氏症其實有跡可循,若能在患者發病前或剛開始發病時,就盡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就可以取得較佳的療效,最大程度地降低帕金森氏症惡化的時間和程度。

下表是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的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量表,民眾若是懷疑自己罹患帕金森氏症,可以依據下表在家進行自我檢驗,若以下 10 題有 3 題的答案為肯定,就可能已罹患帕金森氏症,建議進一步找神經內科醫師諮詢。

你的手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的情形?
是否在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
身體在站立或行走時,姿勢是否會向前彎曲?
走路時是否出現姿勢雜亂、不順,好像打結或一隻腳拖在後面?
是否有寫字變慢且字體變小的情形?
是否步伐小且常常跌倒?
是否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
是否常覺得頸部後方或肩膀疼痛?
是否可以地避免與聊不來的家人、朋友相處?
音調是否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

除此之外,40~50 歲民眾如果出現下列 5 個問題,很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發病前 10~20 年的警訊,要特別提高警覺:

  • 突然出現明顯的便秘問題
  • 突然出現嗅覺喪失問題
  • 經常做惡夢、拳打腳踢
  • 倦怠與嗜睡情況明顯
  • 沒來由的情緒憂鬱

四、帕金森氏症可以活多久?壽命會比一般人短嗎?

帕金森氏症雖然無法徹底根治,只能延緩病程的進行、降低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過確診後平均餘命仍有 7~14 年,過往也有不少病例確診後餘命長達 20~30 年,只要盡早治療,並積極復健、配合醫囑用藥,就能大幅延緩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壽命,且仍舊能夠保持相當的生活品質。

儘管如此,由發病到帕金森氏症末期患者的預期壽命,和未患病的患者相比,平均壽命仍少了大約 5~10 年。

五、帕金森氏症會好嗎?帕金森氏症治療、照護重點看這邊

(一)3 大帕金森氏症治療方式

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徹底根治帕金森氏症,現行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皆是為了延緩病情惡化,並盡可能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目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包含藥物治療、運動治療和手術治療等方式。

  • 藥物治療:

目前常見的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藥物,包含左多巴胺、多巴胺偕同劑等,用以增加腦中多巴胺的生產。不過用藥時間變長以後,就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例如異常的肢體扭動(異動症),因此除了左多巴胺之外,藥物治療也經常會搭配其他藥物一起使用,以增加左多巴胺效能、穩定藥物在血液中濃度,降低藥物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 運動治療:

除了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以外,也可引導帕金森氏症患者進行適量的復健運動,如太極拳、有氧運動,對於改善帕金森氏症帶來的關節、肌肉僵硬等問題,也有一定的幫助。不過年紀較長的病友,要特別注意運動過程中的藥物反應,避免在運動過程中,突然出現肢體僵硬或跌倒的情形,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 手術治療:

若是藥物和運動治療都無法取得成效,也可以透過深層腦刺激手術或燒灼手術,藉此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狀。不過手術治療並非每個人都適用,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且手術也無法阻止病程的推進,過程中還可能潛藏中風、感染、腦出血等風險。

(二)5 大帕金森氏症照護重點整理

5 大帕金森氏症照護重點整理

帕金森氏症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都是相當不易照顧的疾病,尤其當病程進展到中、後期時,照護的難度就會變得更大。對於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家人,照護者除了保持耐心、陪伴病人一起面對疾病帶來的不適,日常照護也可以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 攝取足夠的營養

帕金森氏症患者由於吞嚥能力退化,加上藥物的影響,容易產生進食量減少、營養不足的情況;照護者可以鼓勵患者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或是準備患者喜愛的食物,以確保患者能攝取到充足的營養。

除此之外,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可以多多攝取高纖食物,同時將蛋白質攝取安排在晚上,白天盡量避免吃含有高蛋白的食物,以避免影響左多巴胺的吸收。

  1. 安排適度的活動

帕金森氏症初期到中期的患者,仍舊有一定程度的行動能力,照護者可以依照患者的情況,適度的安排外出旅遊,保持患者身心愉悅,或是鼓勵長者進行簡單的有氧運動,維持活動能力。

  1. 選擇適合的衣著

當家人罹患帕金森氏症,照護者可以將日常的衣著改為容易穿脫的類別,如選擇前開扣的衣服、將紐扣改為拉鍊或魔鬼氈,外出時改穿以魔鬼氈固定的鞋子等,讓長輩可以維持自行更換衣物的能力。

  1. 確保居家安全

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行動能力受限,且可能會有突然僵直的情形,因此日常生活中需特別留意居家環境,避免長輩跌倒、受傷。

平時家中應確保長者的活動範圍內沒有雜物堆積、動線爆持暢通,同時家具也應貼上防撞條或桌腳保護貼,避免長者跌倒受傷;另外平時家裡和浴室也建議加裝扶手和防滑貼,避免長輩滑倒、受傷。

  1. 按照醫囑服藥

藥物治療是控制帕金森氏症病情常見的方式,照護者應確保長者按照醫囑服藥,以穩定地控制病情、延緩發展至末期的速度。

六、想要從頭解決問題?帕金森氏症預防關鍵:從腸道著手!

帕金森氏症無法徹底根治,不過卻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習慣和飲食來預防。以下列出 3 個能夠幫助預防帕金森氏症的飲食習慣,幫助你遠離帕金森氏症:

  • 多吃深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含有大量能夠保護神經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對於預防帕金森氏症,有相當正面的效果。
  • 多吃黃酮類蔬果:攝取黃酮類蔬果,如含有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蔬果,可以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 適量飲用咖啡:近年有相當多研究顯示,攝取咖啡因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尚未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民眾,也能夠透過攝取咖啡因降低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機率。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認為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關係,是大腦單向影響腸道,不過近期的研究卻指出,大腦和腸道之間的關係可能是雙向的,彼此會互相影響。最新的科學證據則顯示腸道和大腦之間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聯繫。這種雙向溝通系統稱為腸道、大腦軸(GBA),腸道和大腦透過迷走神經進行訊號傳遞[2]。除此之外,人體有 50 % 多巴胺是由腸道產出[3]

這個結果顯示,未來透過改善腸道的健康,可能也有助於幫助控制帕金森氏症的病情,連續補充 PS128 益生菌 12 週並持續服用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可以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品質[4]

隨著腸道與大腦之間關係的研究越來越多,腸道健康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控制帕金森氏症、甚至是從頭預防帕金森氏症的關鍵。

七、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一樣嗎?

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 2 者同樣屬於腦部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臨床上偶爾也會有人將這 2 種疾病混淆;不過帕金森氏症是中腦黑質的神經細胞退化,阿茲海默症則是大腦海馬迴和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彼此成因並不一樣,表現的症狀也不同。

此外,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紀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患者或身邊的家人、朋友應妥善辨別 2 者,或是請專業醫師診療,才能針對疾病對症下藥,進行有效的治療。

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的差別如下: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
病因中腦黑質神經退化。大腦海馬迴和大腦皮層神經細胞退化。
症狀表現手抖、肌肉僵硬、動作遲緩及姿態異常等肢體症狀為主。記憶力、判斷力和表達能力變差,喪失 時間觀念、情緒起伏大、個性改變,以及活動力變差。
發病年紀多數在 50 歲以上,少部分在 45 歲以下。大多在 65 歲以上才發病,極少數人會因基因變異,在 30~60 歲間發病。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為主,有時也可透過手術治療改善。以能夠改善之能的藥物治療為主。

八、帕金森氏症新希望?研究證實精神益生菌可望幫助緩解帕金森氏症症狀

帕金森氏症主要成因是患者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壞死,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多巴胺神經元壞死,則一直沒有找到原因。不過近年研究發現,帕金森氏症其中一個可能的成因為毒性蛋白在腦部異常堆積;動物實驗顯示,堆積在小鼠腸道的毒性蛋白,可以透過迷走神經進入腦部[3]

這項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起源於腸道,而不僅僅是先前認為的大腦。因此大多數帕金森氏症患者在發現疾病相關症狀之前,通常已經有長達10年以上的便秘和腸道相關消化系統問題。仔細檢查腸道細菌,也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腸道菌與其他健康成年人不同。

因此,透過補充益生菌來維護腸道健康,可能有助於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障礙,成為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新希望

精神益生菌 PS128 的介入,有助於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生活品質[4],對於延緩帕金森氏症症狀有正面影響,同時也能調節與情緒障礙相關的神經化學物質,縮短帕金森患者長期用藥的無藥效期間。

想了解更多 PS128 的資訊嗎?立即到 Probiotic Lab  查閱,並點擊下方按鈕訂閱電子報掌握最新消息!

參考資料:

[1]:Delic, V., Beck, K.D., Pang, K.C.H. et al. Biological links betwee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cta neuropathol commun 8, 45 (2020).

[2]:Zheng Y, Bonfili L, Wei T, Eleuteri AM. Understanding the Gut-Brain Axis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Nutrients. 2023 Oct 31;15(21):4631. doi: 10.3390/nu15214631. PMID: 37960284; PMCID: PMC10648099.

[3]:Miri S, Yeo J, Abubaker S, Hammami R. Neuromicrobiology, an emerging neurometabolic facet of the gut microbiome? Front Microbiol. 2023 Jan 17;14:1098412. doi: 10.3389/fmicb.2023.1098412. PMID: 36733917; PMCID: PMC9886687.

[4]:Lu CS, Chang HC, Weng YH, Chen CC, Kuo YS, Tsai YC. The Add-On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Pilot Study. Front Nutr. 2021 Jun 30;8:650053. doi: 10.3389/fnut.2021.650053. PMID: 34277679; PMCID: PMC8277995.

[5]:Liu YW, Liu WH, Wu CC, Juan YC, Wu YC, Tsai HP, Wang S, Tsai YC.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in early life-stressed and naïve adult mice. Brain Res. 2016 Jan 15;1631:1-12. doi: 10.1016/j.brainres.2015.11.018. Epub 2015 Nov 24. PMID: 26620542.

[6]:Lu CS, Chang HC, Weng YH, Chen CC, Kuo YS, Tsai YC. The Add-On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Pilot Study. Front Nutr. 2021 Jun 30;8:650053. doi: 10.3389/fnut.2021.650053. PMID: 34277679; PMCID: PMC8277995.

只差一步驟!輸入Email就能輕鬆訂閱

很高興你喜歡我們提供的健康資訊,也歡迎你訂閱Probiotic Lab益生菌新革命網站!若有更新文章,我們都會以EDM信件第一時間通知,你將不會錯過所有益生菌和健康有關的大小事!

Probiotic Lab
Probiotic Lab
Probiotic Lab是一個益生菌科學知識平台,帶領大家認識益生菌與身體的奧秘,同時提供全球益生菌最新研究及在醫學上的應用。在這裡您可以找到全面的益生菌健康知識,最新研究及如何幫助遠離疾病,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

Local News